正在加载

属羊者命不好,这种民间恶俗是怎么产生的?

  • 测八字
  • cebazi.cn
  • 2020-11-05 15:00:01

属羊者命苦,这类民俗低俗是怎么造成的?

在中国民间,存有着一种抵触和瞧不起属相属羊者的封建迷信作风,很多人坚信属羊者“命苦”、“十羊九不全”、属羊女“克夫命家”这类的叫法。

这类低俗,到底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??

 

(1)羊在中国历史上,原本是神兽。

西汉之时,羊原是神兽。

例如,《说文》里对“羊”的表述是“祥也”;董仲舒也说过,“羊,祥也,故吉礼用之”;《春秋繁露》里还说,羊喂母乳时“必跪,类知礼者”,明白“跪乳之礼”的羊,一直深受汉朝儒家思想读书人的推崇。四羊方尊等热血传奇铜器,也是羊本神兽的见证。

属相属羊者被瞧不起,代表着羊的文化艺术影响力已比较严重没落。那麼,羊到底是什么时候缺失了“神兽”这一文化艺术影响力的呢?

 

(2)羊被摘下神兽光晕、变成负面信息文化艺术品牌形象,起源于元、明几代。

有建议觉得,羊的文化艺术影响力急剧降低,产生在清朝晚期。关键与以下几个要事有关:

1、洪(秀全)杨(秀清)之乱——洪杨者,红羊也。

2、慈禧太后属相属羊,宫里对与羊有关的事情甚为避讳,且慈禧太后女主角当政而有八国联军攻占京都,“防碍婆家”莫此为甚。

3、清朝末年教学设计迭起,周汉等广布促销品宣扬“杀猪斩羊”,义和团亦有“先杀猪后杀羊”这类的揭帖。这类以“猪”代指“天主”,以“羊”代指“洋鬼子”的宣传策划,使羊在民俗的文化艺术影响力一落千丈。①

所述恶性事件与“羊”的文化艺术影响力的没落显而易见是有关系的。但这类关联,至多是推波助澜特性。

由于,羊缺失“神兽”影响力,变成一种文化艺术上的“负面信息小动物”,最少能够 上溯元明两代。

明代钱塘江人王逵,活跃性于明初明洪武、永乐年间,以卖假药卖卜谋生,著有《蠡海集》一卷。书里对“羊”的点评十分负面信息:

“凡草木经牛啖之,余必重茂;经羊啖之,余必悴槁。谚有之曰:‘牛食如浇,羊食如烧。’信夫!是盖生杀之气致论其。”②

译成白话文,疏忽是:草木被牛啃过,剩余的部分会再度繁茂起來;被羊啃过,剩余的部分总是枯槁。俗语说“牛食如浇,羊食如烧。”它是牛、羊具备不一样的生、杀之气所造成 的。

晚些一些的明朝藏书家郎瑛(1487~1566),对“牛食如浇,羊食如烧”这一时兴于元末明初的民间谚语,干了更进一步(但并有误)的讲解:

“凡草木经牛啖之必茂,经羊啖之多枯,故谚曰‘牛食如浇,羊食如烧’,意以二物皆畜类而食草动物者,何反过来之如果是?静心,牛,土畜,土能养物也,故牛色苍而庞厚,有眷生之象焉。闻死而觳觫,亦无比之意也。羊,金畜,金主生杀,故羊色白而气腥臊,有秋杀之象焉。见死而不惧,亦喜杀之性也。二物秉性既异,必其嘴中涎沫亦具是性,故草木之茂枯者,生杀之气致然耳。”③

译成白话文,疏忽是:被牛啃过的草木还会继续再一次繁茂,被羊啃过的草木多会凋谢。牛、羊同是喂草的畜类,反过来这般,缘故取决于二者的五行秉性不一样——牛归属于“土畜”,土能养育天地万物,羊归属于“金畜”,金主生杀。牛羊的“涎沫”的特性也因而不一样。

明朝末年方以智编写《物理小识》一书,在提到羊时,也承袭了类似的讲解途径。

换句话说,在元、明几代,“羊”被觉得秉性主生杀,失去神兽影响力,已是了一种“负面信息文化符号”。

 

(3)羊的品牌形象迈向负面信息,与元朝的牧畜现行政策息息相关。

从“五行”视角来表述“牛食如浇,羊食如烧”这一俗语,在今天来看毫无疑问是好笑的。

“羊食如烧”实与羊的喂草习惯性相关。八十年代,陕西农作物研究室曾做了一个“羊只放青比照”实验,結果发觉:

“在羊啃的实验区域内,羊只把一大半叶子吞掉后,刚开始拔食稻苗,放养時间越长,拔出的稻苗越多,如同农民说:‘羊嘴如镊,连根带叶’。因此,放青不仅危害地面上部叶子,还会继续造成麦地的死苗断条,实验中‘放青’的试点区10cm之上的丢步比不放青的多33%,1亩穗数降低4.一万,均值每穗粒数减少20.7%,1亩限产45斤,还收少250斤干草。”④

羊这般喂草已逾萬年,中国人养羊亦有逾上千年之历史时间。揆诸历史资料,因“羊食如烧”而将“羊”的文化艺术影响力弄成负面信息,却起源于元明阶段。归根结底,与元朝执政者的牧畜现行政策有巨大关联。

史料记载,那时候官方网农场、皇室农场的家畜,秋末冬初之时,常就近原则赶至华北农耕区,“自冬至节气春,并不立圈饲喂,俱于老百姓地内牧放,致令嚼食桑枣果木诸树”,北方很多农用地因之“少垦而多荒”。⑤

“牛食如浇,羊食如烧”之说,实是北方农耕区群众对所述恶政所导致的损害的无可奈何小结:农作物被牛吃完,再长出来还能一些获得;被羊吃完,就好似大火入境连根烧尽了。

图:民国时期版《沧县志》,记叙了某县“女忌属羊”的风俗习惯,并引证南赵构吴皇后属羊而命很好为例子,表明该风俗习惯乃谬误

 

(4)至晚在明朝,民俗已刚开始瞧不起属相属羊的女士。

羊缺失了“神兽”影响力、变成负面信息文化符号。属相羊在民俗文化中的影响力,也随着一落千丈。

明人江元禧《耳目日书》,内中现有“女人属羊守空房”之语,觉得属羊的女士嫁人后会克死其夫而寡居。⑥

这类“属羊女嫁夫而夫早死”的谬误,显而易见系自“羊喂草而草终将凋谢”之说“对比”而成。

乾隆皇帝、嘉庆年间,北方民俗瞧不起属相属羊之女士,已蔚然成风。李汝珍(约1763~1830)于嘉庆皇帝二十年(1815)前后左右写出小说集《镜花缘》原稿。书里,曾借“君子国宰辅”之口,辛辣讽刺了这类作风:

“又闻贵处凡俗于风鉴预测外,有看命合婚之说。……尤好笑的,俗传女北以属羊为劣,南以属虎为凶。其说不知道啥意思,迄今相沿,殊不能解。人值未年为之,何至比对于羊?寅年为之,又何至变成虎?——且人世间惧内的人,不一定皆系属虎之妇。况鼠好盗窃,蛇最阴毒,那属鼠、属蛇的,岂皆盗窃、阴毒之徒?龙为四灵之一,当然莫贵在此,岂辰年所生,全是贵命?此皆愚民愚昧,造此谬误,通常知识分子亦染此风,殊为好笑。”⑦

李汝珍能意识到此类作风“好笑”,与那时候男士属羊者亦同遭社会发展瞧不起有非常大关联(李汝珍亦属羊)。

据《清稗类钞》记述,雍正年间,苏州人范经行寓住德清县紫阳县观,为人正直拆字算命,甚为著名。一次,别人以“义”字相问,范竟以其属相属羊为由,肯定其一生孤独、不容易有妻室儿女,由此可见属羊的男士,那时候也遭受了社会发展的岐视。⑧

 

(5)晚清**,因诸多错乱,属羊者受岐视的水平进一步加重。

直到清朝晚期,“洪杨(红羊)之乱”、 “杀猪(主)斩羊(洋)”等事件接踵而来,“羊”的文化艺术影响力进一步被诋毁,属相羊受岐视的水平也进一步加重。

例如,约1898~1899年上下,鲁迅先生的妈妈曾为其定好一门婚事,女性是鲁迅先生小舅舅的长女琴姑,但终因顾忌琴姑属相属羊而罢手。⑨

图:清朝末年周汉等出自于反洋教目地而绘图的《众虎灭洋图》,羊的文化艺术品牌形象被极其诋毁

进到民国时期后,岐视属羊女士的作风仍未稍减。1941年,有笔名“迂”的男士阅读者给上海市《西风副刊》寄信倾诉心里痛楚——女朋友“C”属相属羊,故两个人婚姻大事遭受男性妈妈抵制,妈妈确信“女人肖羊,常带七分苦场,无败婆家,定败娘家人。”⑩

综上所述,简而言之,“肖羊者命苦”是一种毫无道理的谬误;该谬误起源于元、明之时“羊”的文化艺术影响力的急剧坠落。其大概基因变异阶段以下:

a、执政者肆意放养牛马羊,毁坏群众农用地,使“羊食如烧”变成一种社会发展灾难。

b、这类灾难与传统式五行文化艺术融合,使本属神兽的羊,变成一种“属金、主生杀”的负面信息文化符号。

c、这类“生杀”渗入民俗文化中,肖羊者遂被谬解得“克夫命”“克娘家人”。

 

(6)数据统计显示信息,现代人仍在岐视属羊者。

这类封建迷信岐视,在当今仍颇有销售市场。有专家学者运用人口数量统计数据,根据“总和生育率下降(后一年的总出生率减掉前一年的总出生率)”,评定了1949-99年间属相对出生率的危害水平。结果显示信息:

在清除1959~1964年的“出生率转变变动”后,“总和生育率下降”较大的年代是“1967~1968”(羊年~猴年,1968年大大的高过1967年)、次之则是“1966~1967”(马年~羊年,1966年大大的高过1967年)。显而易见,有非常一部分的群众不愿意在羊年生小孩。⑪

官方网人口数据也显示信息,凡遇羊年,出生人口数量通常产生低潮期。如羊年1992年,黑龙江“(操纵)人口数量方案进行”,官方网小结考试成绩获得缘故,在其中一条就是“因为一些人受‘十羊九不全’传统观念的危害”,不肯生孕。⑫

①《周汉:被遗忘的晚清恐怖分子》,短左传第421期。

②(明)王逵,《蠡海集·庶物类》。

③(明)郎瑛,《七修类稿·义理类·牛羊食草》。

④龚仁爱/主编,《小麦丰产技术问答》,陕西省科技进步出版社出版,1983,P103。

⑤参照:《蒙古族通史》编写组/编,《蒙古族通史(上)》,民族出版社,2001,P269;李幹,《元代民族经济史(上)》,民族出版社,2010,P687。

⑥(清)翟灏,《通俗编·直语补正》。

⑦(清)李汝珍,《镜花缘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4,P76-77。

⑧古往今来书籍局/编,《古今笔记精华录》,岳麓书社,1997,P786-787,全文:“范问年多个,告知,范曰:‘但是生年属羊也。义字从羊从我,是止一属羊之我耳,终生孤只,不可以有老婆也。老婆且不可以有,他何望焉?’”。

⑨周建人/囗述;周晔/撰写,《鲁迅故家的败落》,湖南人民出版社,1984,P241-242。

⑩迂,《肖羊的女友》,西风酒副刊1942年第34期。

⑪姚引妹,《生肖文化与生育率变动研究》,收录与《全国生育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上》,我国人口出版社出版,2003,P358-369。

⑫《中国人口年鉴1992》,经济与管理出版社出版,1993,P162。

  • ★文章来自用户投稿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★